宿平定州雨竟夜闻七十二河水大至

倦行得投憩,如鸟有栖托。
下马衣尽沾,入门步犹却。
屋角张明镫,晚炊具藜藿。
取足供醉眠,浊醪恣深酌。
窈窕青玉峡,迢遥梦中约。
如何就枕忧,反逊据鞍乐。
入夜殷雷喧,雨声乱城柝。
汍澜散檐溜,浸淫到帷幕。
颇闻向晓行,驿路缘涧壑。
石齿既丛生,潦水正喷薄。
四山悬瀑集,势若崩厓落。
直恐穿山胁,安能容略彴。
已知前路难,更听雨势恶。
残更远欲断,冷焰湿不著。
转畏天欲明,孤吟向索莫。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生动描绘了一个旅人在暴雨夜借宿时的所见所感,充满画面感和情感张力。

开篇用"倦鸟归巢"的比喻,形象写出旅人浑身湿透、犹豫进门的疲惫状态。简陋的旅店里,一盏灯、一锅野菜汤、一壶浊酒,构成了他暂时的慰藉。这里用"浊醪深酌"的细节,暗示他借酒消愁的心情。

中间部分笔锋一转,从宁静突然转入暴雨的狂暴。雷声、雨声、屋檐漏水声交织,旅人听着这些声音,想象着天亮后要走的危险山路——山洪暴发、瀑布飞泻、石路湿滑。这种"未行先忧"的心理描写非常真实,暴雨声放大了他对前路的恐惧。

结尾处"残更冷焰"的描写尤为精彩:快要燃尽的灯芯被湿气浸得忽明忽暗,就像旅人忐忑不安的心情。他反而害怕天亮赶路,只能孤独地吟诗排遣愁绪。这种"近乡情更怯"式的矛盾心理,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人在自然威力前的渺小与无助。

全诗就像一部微型纪录片:镜头从湿漉漉的蓑衣特写,拉到暴雨中的山野全景,最后定格在摇曳的灯焰上。诗人用声音(雷雨)、触觉(潮湿)、视觉(灯光)等多重感官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地体会到那种"屋漏偏逢连夜雨"的窘迫与忧虑。

赵执信

赵执信[shēn](1662~1744)清代诗人、诗论家、书法家。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知如老人。山东省淄博市博山人。十四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十八岁中进士,后任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二十八岁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升所作《长生殿》戏剧,被劾革职。此后五十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赵执信为王士祯甥婿,然论诗与其异趣,强调“文意为主,言语为役”。所作诗文深沉峭拔,亦不乏反映民生疾苦的篇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