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四十一首 其十

诸方安居结制,灵岩结制安居。
虽是一般规矩,于中大有差殊。
赵州东壁挂葫芦(结制)。

现代解析

这首偈颂用简单直白的语言,讲了一个看似矛盾却暗藏禅机的道理。

前两句说别的寺庙都在"安居结制"(僧人夏季闭关修行),而灵岩寺偏偏反着来,叫"结制安居"。表面看都是遵守修行规矩,但顺序一颠倒,意思就完全不同了——这就像我们生活中,同样的食材,炒菜顺序不同,味道就会天差地别。

最妙的是最后"赵州东壁挂葫芦"这个画面。葫芦在禅宗里常象征"空"的境界,挂在墙上既不是摆设也不是实用,这种"无用处"恰恰暗指修行不能死守规矩。就像我们上班打卡是形式,真正重要的是工作实效;学生按时到校是规矩,真正关键的是学习效果。

全诗通过"顺序颠倒"和"挂葫芦"两个意象告诉我们:修行的本质不在表面规矩,而在内心觉悟。就像现代人常说的"不要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禅宗早在一千年前就用这首诗提醒我们:真正的修行,是要打破对形式的执着。

释普宁

释普宁(?~一二七六),号兀庵,蜀(今四川成都)人。出家于蒋山,参育王无准师范禅师得法。理宗绍定、端平间,为侍者随师范自育王至径山数载。历住庆元府象山灵岩广福禅院、常州无锡南禅福圣禅寺、巨福山建长兴国禅寺、婺州云黄山宝林禅寺。端宗景炎元年卒(《佛学人名辞典》)。为南岳下二十世,无准师范禅寺法嗣。有《兀庵普宁禅师语录》三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附录。释普宁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其中单编的诗合编为一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