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同龙门高漫士游棋山寺

逸人共结萧朱绶,六月闽天火云厚。
觞熟梅边告我行,欲行且尽垆头酒。
棋山海上古招提,银瓮丝绳兴复携。
三峰直下几千丈,仙人奕处清猿啼。
知君平生爱灵境,为君拂拭青萝影。
野殿杯浮蕙草香,石渠水浸甘瓜冷。
祇园树里贮行庖,暂解尘衣挂竹梢。
诗成破却山灵胆,醉倒倾翻老鹤巢。
回岩积翠连飞阁,遥海苍苍暮潮落。
舞影争嫌白日斜,歌声未道离情恶。
拟从方外寄馀欢,云是山僧谒县官。
野鹿回看避仙佩,沙禽何意讶儒冠。
千金流水犹能注,陌上离驹不堪驻。
愿君身到五云端,莫忘棋山送行处。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群隐逸之士在炎炎夏日结伴游览棋山寺的闲适场景,充满了超脱尘世的逍遥感与朋友间的真挚情谊。

开篇用"火云厚"形容闽地六月的酷暑,但朋友们毫不在意,在梅树下痛快饮酒,说走就走,展现了随性自在的生活态度。随后描写棋山寺的景色——陡峭的山峰、清幽的猿啼、带着草香的野殿、浸着甘瓜的清凉溪水,这些意象共同勾勒出一个远离尘嚣的仙境。

中间部分特别生动:诗人们在树荫下野餐,把外套随意挂在竹梢;写诗豪放得吓到山灵,醉酒酣畅得惊飞老鹤。这些夸张的描写既表现了文人的狂放不羁,又暗含对自然生灵的亲近。

结尾处笔锋一转,用"千金流水""陌上离驹"暗示欢聚终将散场,但诗人真挚地祝愿朋友飞黄腾达时,不要忘记这个共同饮酒作诗的山水之地。最后出现的野鹿惊避、沙禽讶异等画面,巧妙呼应开头的隐逸主题,留下余韵。

全诗最动人的是两种情感的融合:一方面是"暂解尘衣"的洒脱快意,另一方面是"莫忘送行处"的深厚友情。诗人用大量生动的自然意象(梅酒、银瓮、清猿、蕙草等)和夸张的行为描写(吓山灵、倾鹤巢),把一次普通的夏日郊游写得仙气飘飘,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种脱离世俗束缚的畅快。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