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棵生长在悬崖边的枯树,通过它的形象表达了坚韧不屈的生命态度。
首联"野木临崖石,年深土亦崩"直接点明环境:一棵野树长在悬崖边,年深日久连周围的泥土都崩塌了。这暗示了生存环境的恶劣。
中间两联具体描写枯树的状态:"老根浮断藓"说树根裸露,挂着断裂的苔藓;"飞干接长藤"写干枯的枝干上缠绕着藤蔓。"性朽空劳匠"指树木质地腐朽,连木匠都不愿取材;"心灰也类僧"用拟人手法,说枯树灰暗的外表像看破红尘的僧人。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春风几度吹过,多少花草树木繁荣又凋零,而这棵枯树却始终保持着它棱角分明的姿态。一个"羡"字道出诗人对枯树虽死犹坚的敬佩。
全诗最动人的是枯树象征的精神: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存,即使失去实用价值,即使外表枯槁,依然保持着自己的风骨。这种在逆境中坚守本真的品格,正是诗人要赞美的。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