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塔峰歌

滦河之水鸣淙淙,晨光欲透草木蓊。
千岩浮动万壑充,十里雾湿三花鬉。
阳乌展翅烟摅虹,倒射石壁纷青红。
中有两峰迥不同,向人腾跃比祝融。
厥初生时谁所砻,分而为二疑霻霳。
自从巨斧开鸿濛,势欲复合难弥缝。
小者为霍大者宫,前高后亚儿随翁。
其颠石笋各卓空,如窣堵波劖圆穹。
其旁老松垂薤葱,雨露已费千年功。
初从南麓瞻崇隆,恍然御气乘罡风。
青天一碧悬双篷,仙舟出没波涛洪。
形随径转日在东,并作高柱孤巃嵷。
首末稍敛中微丰,异哉三窍何玲珑。
下空一门拆崆峒,中央一线星光通。
最上一穴磨青铜,团团皎月非朦胧。
洞贯腹背岂羿弓,谁与人力争天工。
须臾位置移匆匆,左右互易惊愚矇。
渐行渐远渐不穷,回头依旧藏霾雺。
我思佛力大且雄,舍利所在塔庙崇。
十方照耀开盲聋,僧伽兴废会有终。
岂如兹山媲华嵩,巍峨俯辟荆榛丛。
绵亘古塞接蠮螉,劫火不坏况兵戎。
地虽僻左秀独衷,昔名未彰今始蒙。
吾皇盛德迈帝鸿,尽摄六合归牢笼。
年年雅诗赋车攻,山庄近在封域中。
已获顾盻邀重瞳,何须秩祀偕三公。
小臣作歌达圣聪,特与此石庆遭逢。

现代解析

这首《双塔峰歌》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滦河畔两座奇特山峰的壮丽景象,展现了自然造化的神奇和诗人对山河之美的赞叹。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自然奇观的描绘(开头到"劫火不坏况兵戎")
诗人像导游一样带我们欣赏双塔峰:清晨的滦河水声淙淙,晨光穿透雾气,山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特别描写了两座山峰像被巨斧劈开又试图复合的奇特形态,用"儿随翁"形容大小山峰的相依,用"石笋""老松"等细节展现山峰的古老沧桑。最神奇的是山峰上有三个通透的孔洞,阳光月光能穿透而过,这种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让诗人连连惊叹。

2. 人文意义的升华("地虽僻左秀独衷"到"何须秩祀偕三公")
诗人认为这样神奇的山峰不该默默无闻,将它比作华山嵩山般值得铭记。更巧妙的是将山峰与当时皇帝(乾隆)的功绩联系起来,说皇帝的德政让这样的奇景终于被世人认识,就像明珠不再蒙尘。

3. 创作目的的交代(最后两句)
诗人直言写这首诗就是要让皇帝知道这座山的奇特,庆祝这座山终于遇到了赏识它的时代。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像电影镜头般的描写,从远到近、从整体到细节带我们看山
- 用"儿随翁""仙舟"等比喻让抽象的山形变得生动可感
- 把自然奇观和时代背景结合,赋予山水以人文意义
- 语言既有"青铜""皎月"等雅致比喻,也有"巨斧""儿随翁"等通俗表达,雅俗共赏

本质上,这是首"借景抒情"的诗,通过赞美山河来歌颂时代,但写得毫不生硬,反而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诗人面对自然奇观时那种发自内心的惊叹与喜悦。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