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题小像
七十四年,我未识我。
丹青一面,是否莫果。
傍观曰真,我随可可。
以真生假,唐临橘颗。
以假即真,物化虫羸。
真假杂揉,奚较琐琐。
但感白须,长者半坠。
颧卢黡层,颐瘦摺亸。
呜呼老矣,岁月既夥。
茂松清泉,行歌笑坐。
逍遥天地,一拙自荷。
丹青一面,是否莫果。
傍观曰真,我随可可。
以真生假,唐临橘颗。
以假即真,物化虫羸。
真假杂揉,奚较琐琐。
但感白须,长者半坠。
颧卢黡层,颐瘦摺亸。
呜呼老矣,岁月既夥。
茂松清泉,行歌笑坐。
逍遥天地,一拙自荷。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74岁老人对自我形象的幽默自嘲和人生感悟。全诗用轻松诙谐的语调,探讨了"真假自我"这个深刻的哲学命题。
开头四句很有意思:活了74年,作者却说"我还没真正认识自己"。看着自己的画像(丹青),他产生了疑惑——画里的我是真实的我吗?别人都说画得像,他也只能含糊应和。这里用"可可"这个口语化表达,生动展现了老人面对他人评价时的随和态度。
中间部分用生活化的比喻讨论"真假":就像临摹字帖(唐临)和描画橘子(橘颗),真假之间其实很难分清。老人把自己的皱纹比作"虫羸"(小虫子爬过的痕迹),既形象又带着自嘲的趣味。他说真假混杂本是常态,何必计较这些琐碎事呢?
后八句转向对衰老的坦然接受:摸着半白的胡须,看着高耸的颧骨和松弛的皮肤,老人感叹岁月不饶人。但紧接着笔锋一转,描绘出豁达的生活图景——在松树清泉间散步唱歌,自在地笑坐。最后以"逍遥天地,一拙自荷"作结,意思是带着这份笨拙自在,在天地间悠然自得。
全诗妙在把沉重的生死命题写得举重若轻。老人用皱纹、白须这些衰老特征开玩笑,却在玩笑中透出智慧:不必纠结表象的真假,重要的是保持"行歌笑坐"的洒脱心态。这种"笑着面对衰老"的哲学,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