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挽联用两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赞美了张之洞的为官品格和爱国情怀。
上联"赵清献为相,以经籍光作根本地":
用宋代名臣赵抃(谥号清献)的典故,说他当宰相时把文化教育当作治国根基。这里其实是借古喻今,夸赞张之洞和赵抃一样重视教育文化——张之洞在湖北创办学堂、支持洋务运动,确实是把文化教育当作强国之本。
下联"苏明允有言,不悲身死而忧国衰":
引用苏洵(字明允)的名言,说真正的贤者不怕自己死去,只怕国家衰败。这是在歌颂张之洞的爱国精神——他一生推动改革,临终前最牵挂的肯定不是个人生死,而是国家前途。
全联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
1. 用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作比,让读者立刻明白张之洞的贡献有多大
2. 抓住了"重教育"和"忧国事"这两个最能体现张之洞特点的品质
3. 虽然是为逝者而写,但落脚点在国家未来,格局开阔
就像今天我们说某位科学家"像钱学森一样心系祖国",或者说某位老师"像陶行知一样重视教育",这种用典范人物作比喻的方式,既简洁又有力地概括了逝者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