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孤独忧郁的夜晚场景,通过细腻的意象传递出失意与羡慕交织的复杂情感。
前两句用"狼藉的酒杯"和"子夜歌声"勾勒出热闹过后的冷清,暗示主人公曾有过繁华时光,但如今只剩回忆。中间四句用生动的自然意象对比自己的处境:燕子忙着筑巢却找不到足够香泥,新生的蝉鸣声也显得生涩断续——这些都在隐喻主人公生活的不顺遂。
"酒醒灯残"两句直接描写现状:酒醒后独自拥被发愁,天冷了衣衫单薄,像藤萝般无人依靠。最后两句情绪转折,用"妒"字点出对他人美满生活的羡慕——隔壁院子里月光如水,正照着成双成对的恋人。
全诗妙在将抽象情绪具象化:用燕子、蝉鸣比喻自身困境,用"双鸾抱玉柯"反衬孤独,使读者能通过画面感同身受。这种以景写情、对比反衬的手法,让普通读者也能直观体会到诗中那份酒醒后的孤寂与对幸福的渴望。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