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于战乱年代,表达了诗人面对国家动荡时的复杂心情。
前两句用历史人物作对比:庞统和孙权都是三国名人,诗人说自己虽有才华(凤姿)却无处施展,只能像孙权年轻时那样被人当作"好孩子"评价,暗含怀才不遇的苦闷。
中间四句生动描绘战乱生活:诗人病中听着战事消息,读家书时忍不住落泪。"半夜鸡声"用"闻鸡起舞"的典故,说半夜听到鸡叫仍想奋发有为,但一生抱负(骥足)终究只能消耗在奔波逃难中。
最后两句最动人:诗人想隐居钓鱼,但看着夕阳下自己的白发,又觉得在国家危难时逃避是可耻的。这种"想躲又不能躲"的矛盾心理,真实反映了乱世知识分子的挣扎。
全诗没有直接写战争惨状,但通过一个病中读书人的日常细节——读信落泪、夜半难眠、对镜叹息,让读者感受到战乱给普通人带来的精神煎熬。特别是最后"羞"字,道出了古代文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祝允明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并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明历称其为“吴中四才子”之一。由于与唐寅遭际与共,情性相投,民间流传着两人的种种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