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城谣
越州城,城何高,四十五里之周遭。
洼地填为基,陂陀凿成壕。
白昼鞭笞夜击櫜,石民之骨灰民膏,越城虽高越民劳。
越民劳未已,我田未耕又科米。
忙忙筑城归种禾,又恐无米供官科。
禾苗未青得秋雨,城吏打门夜如虎。
为言雨后新城摧,要我荷锸城上来。
城泥不干不敢回,又恐夜半闻春雷。
城头一雨城一动,越民登城向天恸。
民心似与雨有仇,天意实谓城无用。
当年当年天下平,天下无贼越无城,乃知在德不在兵。
愿无修城愿修德,使民复睹无城日。
洼地填为基,陂陀凿成壕。
白昼鞭笞夜击櫜,石民之骨灰民膏,越城虽高越民劳。
越民劳未已,我田未耕又科米。
忙忙筑城归种禾,又恐无米供官科。
禾苗未青得秋雨,城吏打门夜如虎。
为言雨后新城摧,要我荷锸城上来。
城泥不干不敢回,又恐夜半闻春雷。
城头一雨城一动,越民登城向天恸。
民心似与雨有仇,天意实谓城无用。
当年当年天下平,天下无贼越无城,乃知在德不在兵。
愿无修城愿修德,使民复睹无城日。
现代解析
这首《越城谣》用老百姓的视角,生动揭露了古代官府劳民伤财的筑城暴政,字字血泪又充满讽刺。全诗可分三个层次理解:
第一段(开头到"越民劳")像电影开场镜头:先给高耸的城墙一个全景(四十五里),接着镜头推向城墙地基——竟是填平洼地、挖空山坡建成。最震撼的是"石民之骨灰民膏"这句,说城墙是用百姓的骨头当石块、血肉当泥灰砌成的,画面感极强。
第二段("越民劳未已"到"登城向天恸")像连续剧:农民刚被逼着筑完城,马上要种田交粮;刚下雨盼来禾苗活命,官吏却半夜砸门逼人冒雨修垮塌的城墙。这里用"夜如虎""恐夜半闻春雷"等生活化比喻,把官吏比作吃人老虎,把雷声比作催命符,特别有代入感。
第三段(最后七句)是全剧高潮:百姓在雨中边修城边哭喊,突然镜头拉远——原来根本不该修这破城墙!就像现在突然插播回忆:当年天下太平时根本不需要城墙。最后两句"愿无修城愿修德"简直是百姓举着标语在抗议,说与其折腾城墙不如整顿吏治。
全诗妙在三点:一是用"修城墙"这件具体事,折射出所有苛政的荒谬;二是用"雨"贯穿全篇,雨水既催庄稼(百姓希望),又泡垮城墙(官府焦虑),形成戏剧性冲突;三是结尾突然拔高,用"无城时代"的理想画面,狠狠打了现实一耳光。今天读来依然警醒——任何不顾民生的政绩工程,终究是徒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