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① 望驿台(三月三十日)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一作风)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现代解析

这首诗像一幅双镜头画面,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了思念的永恒主题。

前两句用"当窗柳"和"扑地花"两个特写镜头,同时展现了长安家中和远行路上的场景。妻子在窗前看着柳枝(古人折柳赠别,柳象征思念),而元稹在驿站前看到落花满地。这两个画面看似平常,却暗藏深意——柳条低垂像在思念,落花飘零暗示着时光流逝。

后两句的"春光同日尽"最妙,既指春天同时结束(三月三十是春末),又暗示两人都在同一天耗尽思念。最动人的是最后这句大白话:家里的人想着远行的你,远行的你也想着家。这种"双向奔赴"的思念,比单方面的想念更让人共鸣。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两个老朋友聊天般自然。白居易用最生活化的场景(看柳、落花),最直白的语言("思客客思家"),写出了人类最普遍的情感——无论古今,离家的人想家、守家的人盼归,这种情感永远能击中人心。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