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幽静禅院的景象,同时融入了对佛法的思考。全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巧妙的意象转换,营造出空灵淡远的意境。
前四句写禅院环境:首联用"万个"形容竹林茂密,竹影摇曳带来清凉幽深的感受;颔联用"青山藏石"比喻佛法深奥,用"焦尾琴"的典故暗示对高雅精神的追求。这里把自然景物和佛法禅意自然融合。
五六句转入更生动的田园画面:稻花香气萦绕梦境,月光为桂树镀上金色。这两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意象,展现了禅院既超脱又接地气的独特魅力。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即便将来寺院改变模样,但佛法真谛始终存在于心。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用朴素的语言道出"佛法在心"的深刻哲理。
全诗妙在将具体的景物描写与抽象的佛理思考完美结合,既有"稻花""桂树"这样可感的形象,又有"佛法离心"这样的智慧感悟,读来清新自然又余味悠长。诗人通过这座寂照院,实际上是在表达对心灵归宿的寻找与思考。
李新
宋仙井人,字元应。哲宗元祐五年进士。刘泾尝荐于苏轼。累官承议郎、南郑丞。元符末上书夺官,谪遂州。徽宗大观三年赦还。有《跨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