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潮平两岸阔

晓风初静浪花轻,十里晴川一望平。
蛟窟夜寒云黯淡,蜃楼烟散月分明。
钓矶半入芦花影,渔笛遥连沙雁声。
却爱茫茫秋水色,羊裘何处不逃名。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开阔的秋江晨景图,通过细腻的观察展现了自然之美和隐逸之趣。

开篇用"晓风初静"和"浪花轻"营造出清晨江面逐渐平静的氛围,"十里晴川"则一下子拉开视野,让人看到整条江水平静开阔的样子。这种由近及远的写法,让读者仿佛站在江边,感受到清晨江面的宁静与辽阔。

中间四句用神话意象和实景交替的手法增添画面层次:先以"蛟窟""蜃楼"这类传说中水下龙宫和海市蜃楼的意象,暗示江水的神秘深邃;再用"月分明"的实景与之对照,虚实相生。接着镜头转向岸边细节:钓鱼台半掩在芦花丛中,远处传来渔笛声与大雁的鸣叫相互应和,这些声音让静谧的画面突然生动起来。

最后两句点出诗人真正想表达的情怀:他沉醉在这片茫茫秋水中,联想到东汉隐士严子陵披羊裘垂钓的故事,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里的"逃名"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主动选择远离名利、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

全诗就像用文字拍摄的纪录片:从大场景到小细节,从视觉到听觉,最后升华到人生感悟。诗人没有直接说教,而是让我们通过他描绘的画面,自己体会那种超脱世俗、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心境。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词最打动人的地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