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一只叫"鹞雏"的猎鹰作为主角,通过对比手法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现象。
前四句描写这只猎鹰的外表威风(铃铛眼睛、苍色锦缎般的羽毛),但实际是个花架子——因为主人手腕无力,只能靠夸张的挥臂动作来虚张声势。就像现在有些人表面光鲜,实际能力不足。
中间两句用对比:真正的猛禽(俊鹘、金雕)抓不到猎物,暗示有真本事的人反而没有机会。就像职场中,会拍马屁的人比实干家更吃得开。
最后两句借用周文王打猎的典故(传说文王通过打猎发现人才),讽刺当时人才选拔的乱象:掌权者整天在皇家园林打猎作乐,却找不到真正的"非熊"(指姜子牙这样的贤才)。就像现在某些领导表面在选拔人才,实际根本分不清谁是真正能干的人。
全诗通过猎鹰的比喻,揭露了当时社会"外强中干"、"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既有对权贵的讽刺,也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的愤懑。这种借物讽人的写法,让批评显得既生动又含蓄。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