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寒食节时在苏州送别亲人归乡的场景,充满离愁别绪又暗含温情。
前两句点明时间地点——寒食时节的江城(苏州),花木都仿佛在为离别黯然神伤。"惨离魂"用拟人手法,让自然景物也染上人的愁绪。
中间四句写送别过程:亲友在寺院借宿几晚后,独自乘船穿过海门(长江入海口)。雨点打在船篷上的声音,与寒食节禁火的习俗相呼应;岸边柳色青青的村落,在寒食禁烟的背景下显得格外宁静。这些细节既写实又充满意境美。
最后两句是温暖的展望:诗人想象亲人回到家后,穿着彩衣(代指承欢父母膝下)在厅堂相聚,泪痕终将被团圆的喜悦抹去。这里用"斑衣"典故(老莱子彩衣娱亲),暗含对亲人孝心的赞许。
全诗妙在将寒食节的特殊氛围(禁火、冷雨)与离别情绪自然融合,又在伤感中寄托美好期盼。就像用淡墨画一幅江南送别图,清冷中透着人间温情。
李频
李频(818—876),字德新,唐大中元年(847),唐寿昌长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镇)葬于永乐(今李家),唐代后期诗人。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寿昌县令 穆君 游灵栖洞,即景吟诗:“一径入双崖,初疑有几家。行穷人不见,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顿未续。时李频从行,续吟:“石上生灵笋,池中落异花。终须结茅屋,到此学餐霞。”穆君大为赞赏。但此诗根据史学家考证是李频本人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