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华阳彭玄明所画秋山图

我不识华阳彭炼师,见画云山想句曲。
数峰冥色入遥浦,六月泉声动虚谷。
紫霞楼观当落日,似有幡幢出林木。
海边鳌首戴云红,天际蛾眉拂秋绿。
昔闻天台雁荡相钩连,云气来往驾飞仙。
断桥溪涧路如棘,嗟尔策蹇归何年。
秋风湖曲波如烟,我思东泛吴江船。
买鱼沽酒绿荷渚,吹笛夜下松门前。
便寻炼师觅玄鹤,却访华阳窥洞天。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山图景,同时融入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前八句)是诗人看到画作后的想象。虽然不认识画家彭玄明,但通过画中秋山的云雾、远峰、泉声等景物,联想到道教圣地句曲山(茅山)。诗中用"紫霞楼观""幡幢出林"等意象,营造出仙境般的氛围,特别是"鳌首戴云""蛾眉拂秋"的比喻,既写出山势的雄伟,又带着神话色彩。

第二部分(中间四句)由画作联想到现实中的名山。提到天台山和雁荡山云雾缭绕的景象,用"飞仙""断桥"等意象,暗示求仙之路的艰险。"策蹇(骑驴)归何年"的感叹,流露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第三部分(最后六句)转向诗人自己的愿望。他想在秋日乘船漫游,过着"买鱼沽酒""月下吹笛"的闲适生活,最终去寻找画中的炼师(道士),探访华阳洞天。这里的"绿荷渚""松门前"等意象清新自然,与开头的仙境描写形成呼应。

全诗通过"观画-联想-抒情"的结构,将艺术欣赏、山水描写和人生理想巧妙结合。诗人用生动的比喻(如把山比作戴红云的巨鳌、比作拂过秋绿的蛾眉),让静态的画作在读者眼前活起来。最后对泛舟饮酒、寻仙访道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古代文人常见的隐逸情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