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庵和尚赞三首 其二
槁容而毳衣,殆不逾于中人。
而于祖道颠危之秋,勃然而中兴。
知我亦何幸,自幼及壮。
出入其户庭,俯仰其藩篱。
而其道德之精华,未能略窥其毫微。
譬如戴天履地于终日,而其高明深厚所不能知。
惟闻孔子之殁一百年而生孟子,释迦之寂二千岁而有禅师。
拜手稽首,堂堂乎三界之依者耶。
而于祖道颠危之秋,勃然而中兴。
知我亦何幸,自幼及壮。
出入其户庭,俯仰其藩篱。
而其道德之精华,未能略窥其毫微。
譬如戴天履地于终日,而其高明深厚所不能知。
惟闻孔子之殁一百年而生孟子,释迦之寂二千岁而有禅师。
拜手稽首,堂堂乎三界之依者耶。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赞美一位叫云庵的和尚,用非常接地气的比喻讲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正的大师往往看起来平凡,但能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
开头说云庵和尚外表普通(像枯瘦的老人披着鸟毛衣服),看起来和普通人没两样。但重点在转折——当佛教面临危机时,他像弹簧一样突然爆发,让佛教重新振兴。这里用"勃然中兴"形容他像救世主般的能量。
接着作者用自身经历说遗憾:虽然从小跟着大师学习,就像每天在天地间生活,却始终看不懂天有多高、地有多厚。这个比喻特别生动——我们天天呼吸空气、踩着土地,但谁能说清天地真正的奥秘呢?
最后用两个历史对标:孔子死后百年出孟子,释迦牟尼圆寂两千年后才出云庵这样的禅师。把云庵比作佛教界的孟子,说他是"三界之依"(整个宇宙的精神支柱),就像现代人说"人类文明的灯塔"。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这种反差:真正伟大的人往往貌不惊人,就像电线的绝缘皮包着高压电。作者用"戴天履地却不知天地多深"的日常体验,巧妙表达了"近在眼前却遥不可及"的崇敬感,让普通人也能体会到那种面对真正智慧时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