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胡氏所蓄观音赞
稽首净智甘露门,稽首无碍悲愿海。
稽首紫金光聚山,稽首心精遗闻地。
愿赐威光加被我,摧灭一切夙障山。
令我一切刹尘中,见此百福如月面。
菩萨常念诸众生,譬如慈母忆怜子。
子若昼夜常念母,母子百劫必相见。
如针之契诸磁石,如雷之文于象牙。
皆即自然如是应,非诸心识可思量。
鹰巢现形蚌中出,化为画女并鱼师。
皆随众生心所变,一一成办无遗馀。
妙哉三十二应身,一十四种无畏力。
愿于一念净心现,譬如秋月现止水。
一切众生见者闻,皆入圆通三昧海。
稽首紫金光聚山,稽首心精遗闻地。
愿赐威光加被我,摧灭一切夙障山。
令我一切刹尘中,见此百福如月面。
菩萨常念诸众生,譬如慈母忆怜子。
子若昼夜常念母,母子百劫必相见。
如针之契诸磁石,如雷之文于象牙。
皆即自然如是应,非诸心识可思量。
鹰巢现形蚌中出,化为画女并鱼师。
皆随众生心所变,一一成办无遗馀。
妙哉三十二应身,一十四种无畏力。
愿于一念净心现,譬如秋月现止水。
一切众生见者闻,皆入圆通三昧海。
现代解析
这首《靖安胡氏所蓄观音赞》是一首赞颂观音菩萨的诗歌,用生动的比喻和虔诚的语言表达了人们对观音的敬仰和祈求。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它的精髓:
1. 虔诚的礼赞
诗歌开头连续用四个"稽首"(即叩拜)表达对观音的崇敬,分别赞美观音的智慧、慈悲、庄严和觉悟。就像现代人见到最尊敬的人会深深鞠躬一样,诗人用最庄重的礼节向观音致敬。
2. 真切的祈求
诗人希望观音赐予力量,帮助自己消除所有障碍("夙障山"),让自己能在细微处("刹尘中")都感受到观音的庇佑。这就像现代人遇到困难时,会真诚地向信仰对象祈祷帮助一样。
3. 母爱的比喻
诗中把观音比作慈母,众生比作孩子,说只要孩子思念母亲,就一定能相见。这个比喻非常温暖,把抽象的佛理变得亲切易懂,就像离家游子总会感受到母亲的牵挂。
4. 自然的感应
用磁石吸针、象牙生纹等自然现象,比喻观音与众生之间自然而然的联系。不需要刻意追求,就像秋天月亮自然倒映在平静的水面,只要心诚就能感受到观音的存在。
5. 千变万化的形象
诗中提到观音能化作渔夫、画女等形象("鹰巢现形""化为画女"),说明观音会以各种方式出现在需要帮助的人面前。这就像现代社会中的好心人,可能以任何身份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给予帮助。
6. 普度众生的愿望
最后诗人希望所有见到、听到观音的人都能获得觉悟("圆通三昧海"),这体现了佛教普度众生的理想,就像现代人希望把正能量传递给所有人。
整首诗用形象的语言把佛教思想生活化,既展现了观音的慈悲力量,也表达了普通人寻求精神寄托的朴素愿望。诗中反复出现的自然意象(月光、磁石、秋水)让深奥的佛理变得可感可知,这种将信仰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