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李伯时维摩画像图
老松搀天四无壁,小庵不劳容一室。
野竹入户芭蕉肥,下有无言病摩诘。
文殊妙对亦未真,身如浮云那得亲。
惊倒同行问话人,彼上人者何所云。
龙眠好事笔有神,不避世间狐兔群。
扫渠(一作洗)胸中千斛尘,多口阿师闻不闻。
野竹入户芭蕉肥,下有无言病摩诘。
文殊妙对亦未真,身如浮云那得亲。
惊倒同行问话人,彼上人者何所云。
龙眠好事笔有神,不避世间狐兔群。
扫渠(一作洗)胸中千斛尘,多口阿师闻不闻。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充满禅意的画作场景,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幽默的对话,展现了文人雅士对超脱世俗的向往。
开头四句像电影镜头一样展开:一棵老松树斜插向天空,周围空荡荡的没有墙壁,简陋的小草庵里坐着沉默养病的维摩诘(佛教人物)。野竹探进窗户,芭蕉叶肥硕茂盛,营造出自然随性的隐居氛围。
中间四句突然变得活泼起来,描写文殊菩萨来探望维摩诘时的有趣场景。两人看似在讨论佛法,其实像浮云般捉摸不透,把旁边听他们对话的人都搞懵了——这对话到底什么意思啊?这种反差萌的描写让严肃的宗教话题变得轻松有趣。
最后四句夸赞画家李伯时(龙眠)的画技高超,说他画笔有神,连世俗的"狐兔"(比喻庸俗之人)都不怕画出来。更妙的是说他用画笔帮观众"洗掉心里堆积的灰尘"——这个比喻把艺术净化心灵的作用说得特别形象。结尾还调皮地反问:那个爱多嘴的和尚(阿师)你听见了吗?带着调侃的意味。
全诗最精彩的是把深奥的禅意藏在日常画面里,用老松、野竹、芭蕉构建隐士空间,用"浮云般"的对话表现佛法玄妙,最后用"洗尘"的比喻升华艺术价值。诗人没有直接说教,而是让读者从生动的场景中自己体会超脱物外的境界,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