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鲍清卿教授莆中
闽中岂不好,莆中况多儒。
其山有丹荔,其水有子鱼。
艾轩诸老生,典则故所馀。
堂堂退傅门,海内欲曳裾。
宦游得此乐,饯者酒满车。
我亦劝君酒,我意独未舒。
尝闻入林猎,不可背水渔。
背水渔尚可,背时更崎岖。
方今朝廷尊,绅笏日走趋。
官多岂胜记,势远复易疏。
媒身众所同,藉口谁不如。
柰何但温饱,去向天一隅。
平生拙自谋,蓬巷岁月除。
更事亦既熟,画此未必愚。
岂有服茝兰,佩之以琼琚。
令人爱不见,搔首空踟蹰。
其山有丹荔,其水有子鱼。
艾轩诸老生,典则故所馀。
堂堂退傅门,海内欲曳裾。
宦游得此乐,饯者酒满车。
我亦劝君酒,我意独未舒。
尝闻入林猎,不可背水渔。
背水渔尚可,背时更崎岖。
方今朝廷尊,绅笏日走趋。
官多岂胜记,势远复易疏。
媒身众所同,藉口谁不如。
柰何但温饱,去向天一隅。
平生拙自谋,蓬巷岁月除。
更事亦既熟,画此未必愚。
岂有服茝兰,佩之以琼琚。
令人爱不见,搔首空踟蹰。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送别朋友鲍清卿去莆田(闽中)任职时写的,既有对朋友前程的祝福,也暗含对官场现实的思考。
前半部分(前12句):描绘莆田的美好和吸引力。
- 开头直接说闽中(福建)很好,特别是莆田读书人多、文化氛围浓。
- 用“丹荔(红荔枝)”“子鱼”这些特产,勾画出富饶的南方风光。
- 提到当地名人“艾轩诸老”和“退傅门”(指有学问的大儒),暗示朋友去那里能接触到优秀的人脉资源。
- 送行时大家热热闹闹喝酒,但作者却高兴不起来,为下文埋下伏笔。
后半部分(后14句):转折表达担忧和劝诫。
- 用打猎、捕鱼的比喻提醒朋友:违背常理做事很难成功,而比这更危险的是“背时”——逆着时代潮流走。
- 描述当时官场现状:官员太多容易被人遗忘,离权力中心远容易被疏远。大家都在讨好上司,但这样做顶多混个温饱。
- 最后用“茝兰”“琼琚”(香草和美玉)比喻高洁品格,感叹真正有才德的人反而不被重用,只能空自徘徊。
核心思想:
表面是送别诗,实则揭露官场规则——
1. 地方虽好,但远离权力中心难有发展;
2. 随波逐流只能平庸度日,坚守节操又可能怀才不遇;
3. 暗含对朋友的提醒:做好心理准备,官场并不如想象中美好。
语言特色:
- 用“丹荔”“子鱼”等具体物产让画面鲜活;
- “背水渔”“入林猎”等比喻通俗易懂;
- 最后“搔首踟蹰”的生动动作,传递出无奈感。
陈傅良
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学者称止斋先生,浙江温州瑞安湗村(今署瑞安市塘下镇罗凤街道)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兼集英殿修撰,为南宋一代名臣。青年时期执教于家塾,后主讲于茶院寺之南湖塾,学生数百。中进士后授泰州教授,仍在家教书。后任职湖南,公余在岳麓书院讲学,门墙极盛。卒谥文节。 著有《止斋文集》、《周礼说》、《春秋后传》、《左氏章指》等作品。其中,《八面锋》为宋孝宗击节赞叹,御赐书名,流传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