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舒尧文秋夜有感之韵

自越趋儒林,由吴两⑴江渡。
四年如退之,疏慵傲名数。
西风今又来,庭柯泣珠露。
荣枯几番新,閒日常自度。
誓为天汉游,捣药看玉兔。
逆行非吾心,焉用忧日暮。
典籍犹可捐,宁雕子云赋。
万事归自然,所得先去故。
洒落桐庐君,高源欲东赴。
外物非所谋,此学良足据。
但以中致虚,元气腹当饫。
壮怀感暮秋,群动还太素。
宋玉悲何为,忘失聊适屦。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秋天夜晚的感悟,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人生态度。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人生阶段的反思
前四句像日记一样简单交代了人生轨迹:从越地到儒林,渡过吴江,四年过去像韩愈(退之)一样淡泊名利。"西风又来"暗示时间流逝,树叶上的露珠像眼泪,隐喻岁月无情带来的感伤。

2. 超脱的志向
中间部分展现矛盾心理:既感慨人生荣枯变幻(像树叶新旧交替),又向往遨游银河、月宫捣药的神仙生活。"逆行非吾心"表明不愿违背本心,也不必为年老忧愁,这种洒脱很像现代人说的"做自己"。

3. 文化人的骨气
"典籍可捐"两句用典故表态:即使放弃书籍学问,也不愿像扬雄(子云)那样写讨好权贵的文章。这种知识分子的清高气节,放在今天就像拒绝为流量写违心文案。

4. 自然哲学
后八句是全诗精华:主张万事顺应自然,像桐庐江水自在东流。提出"外物非所谋"的生活智慧——不执着身外之物,保持内心虚空才能滋养元气(类似现代人说的"精神充电")。最后用宋玉悲秋的典故反衬:不必学古人伤春悲秋,不如穿上草鞋随性而行。

全诗用秋夜景物串联起人生思考,把传统文人的隐逸情怀转化为一种现代人也适用的生活哲学:看淡得失、保持本真、在自然中寻找精神力量。诗中"闲日自度""忘失适屦"等表述,甚至可以看作古代版的"断舍离"生活主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