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滇却寄子行子俞两弟(丙申)
冠鸡非难得,惟独见钟爱。
踽踽白兔子,吾思何能贷。
日者昔语我,子限一星带。
看来两不育,此语信蓍蔡。
念我门祚薄,麟凤非所载。
或者瘠土中,独苗可望大。
今来不吾教,渠母料能代。
但恐性一伤,稍大便难差。
端须提宗印,使之自小佩。
上称宣尼说,下称程朱话。
踽踽白兔子,吾思何能贷。
日者昔语我,子限一星带。
看来两不育,此语信蓍蔡。
念我门祚薄,麟凤非所载。
或者瘠土中,独苗可望大。
今来不吾教,渠母料能代。
但恐性一伤,稍大便难差。
端须提宗印,使之自小佩。
上称宣尼说,下称程朱话。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兄长写给两个弟弟的家书,字里行间充满殷切期望和手足深情。诗人用生动的比喻和朴实的语言,道出了对弟弟们成长的关切。
开篇用"冠鸡"(戴冠的公鸡)和"白兔子"作对比:表面风光的成就并不难得,真正珍贵的是像白兔般纯净的品格。这里暗含告诫:不要追求虚名,要保持纯真本性。
中间部分透露担忧:家族运势薄弱("门祚薄"),就像贫瘠土地里唯一的幼苗,更需要精心培育。诗人担心弟弟们若缺乏管教("不吾教"),母亲也难以完全替代兄长职责。特别强调"性格一旦受损,长大就难纠正",体现了对品德培养的重视。
最后给出具体教育方案:要让弟弟从小铭记家族精神("宗印"),既要学习孔子("宣尼")的儒家思想,也要研读程朱理学。这种上下兼顾的教导方式,既传承经典又贴近现实,展现了兄长既严格又周全的良苦用心。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一位家长在灯下絮絮叮咛,把家族期望、成长忧虑和教育方法娓娓道来。其中"瘠土独苗"的比喻尤为动人,将寒门子弟的成长困境与希望表达得既真实又充满力量。
郑珍
(1806—1864)贵州遵义人,字子尹,号柴翁。道光十七年举人,选荔波县训导。咸丰间告归。同治初补江苏知县,未行而卒。学宗许郑,精通文字音韵之学,熟悉古代宫室冠服制度。有《礼仪私笺》、《轮舆私笺》、《说文新附考》、《巢经巢经说》、《巢经巢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