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鹓行寄孙星衍

饥鹓尔何来,闻自天上堕。世人不知为奇祥,闻声而惊反惧祸。

何为牵汝头,缚汝脚,使汝乌不乌,鹊不鹊。墙倾月明,庭低露凉。

秋虫食之,令人心伤。徘徊不能行,我见惊是饥凤凰。

君不见,凤凰虽已饥,光彩自不藏。犹吐五色云,高若百尺樯。

世人文章休目迷,我辨毛质皆山鸡,不然何以饥鹓苦饥汝苦肥?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一只饥饿的凤凰("饥鹓")的遭遇,讽刺了社会对人才的埋没和世俗的愚昧。

全诗分为三部分:

1. 凤凰落难的遭遇(前八句)
诗人描写一只从天而降的凤凰,却被无知的人们当作不祥之物。人们捆住它的头脚,让它变得不伦不类。在破败的环境里,凤凰只能被秋虫啃食,处境凄凉。这里用"墙倾月明,庭低露凉"的破败景象,衬托凤凰的悲惨遭遇。

2. 凤凰的高贵本质(中间六句)
诗人强调凤凰虽然饥饿,但依然光彩夺目,能吐出五彩祥云。这里用"五色云"和"百尺樯"的比喻,突出凤凰与生俱来的高贵气质。

3. 对世俗的讽刺(最后三句)
诗人直接讽刺世人眼光短浅,把真正的珍宝当作山鸡。最后一句的反问特别有力:如果不是这样,为什么凤凰挨饿,而那些庸才("山鸡")却吃得肥头大耳?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凤凰比喻怀才不遇的人才
- 通过对比手法(凤凰的遭遇与本质)强化讽刺效果
- 语言生动形象,如"乌不乌,鹊不鹊"的描写
- 结尾的反问直指社会不公

诗人通过这个寓言,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的愤慨,也讽刺了世俗社会不识真才的愚昧。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