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道中望岳作歌
东游齐鲁首瞻岱,百里远见岚光浓。
半天明灭千芙蓉,群山如水皆朝宗。
盘车五汶豁双目,元气回薄开春容。
青帝所宅神秀钟,富媪孕碧攒诸峰。
位当出震德在木,天乔万状敷葱茏。
尊如端冕秉璧琮,严如闟戟羽葆重。
阴阳阖辟百灵集,鱼雅想见乘苍龙。
荒荒辇路人不逢,一枝安得扶瘦筇。
堆梨散枣无觅处,白云犹护秦时松。
维神惠泽沾三农,只今苦旱方穷冬。
献岁二麦望成熟,玉戏快雪除灾凶(时山东雪未沾足)。
我来欲访安期踪,八渟海外洪涛舂。
天之五岳有东岳,矫首遥眄心怔忪。
征途鞭影何匆匆,孤烟一抹归鸟冲。
不知气象尔何物,但听木末敲疏钟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沈德潜登泰山时写下的,用生动的画面和丰富的想象,表达了对泰山的崇敬和感慨。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对泰山的向往与初见震撼
诗人一直梦想游遍五岳,但未能实现。当他终于来到泰山脚下,远远望去,山色朦胧壮丽("百里远见岚光浓"),山峰像朵朵莲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半天明灭千芙蓉")。这种初见时的视觉冲击,让他感到群山都像朝拜泰山一样("群山如水皆朝宗")。
2. 登山途中的神奇感受
随着盘山路上升("盘车五汶"),他感觉仿佛打开了春天的画卷("元气回薄开春容")。他把泰山比作帝王——戴着礼帽手持玉器("尊如端冕秉璧琮"),又像威严的仪仗队("严如闟戟羽葆重"),甚至想象山中有神灵乘龙而行("鱼雅想见乘苍龙")。
3. 历史沧桑与自然永恒
诗人发现古代帝王封禅的道路已荒芜("荒荒辇路人不逢"),传说中的仙果("堆梨散枣")也找不到,只有秦朝留下的古松依然挺立("白云犹护秦时松"),暗示人世变迁而山川永存。
4. 忧国忧民的情怀
他想到泰山神保佑着农民("维神惠泽沾三农"),但当时山东正遭遇旱灾("只今苦旱方穷冬"),迫切期待一场大雪缓解灾情("玉戏快雪除灾凶"),体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关心。
5. 求仙不得的怅惘
诗人想寻找传说中泰山仙人安期生的踪迹("我来欲访安期踪"),但只看到汹涌的海浪("八渟海外洪涛舂"),最终在暮色钟声里("但听木末敲疏钟")带着未能尽兴的遗憾离去。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既展现了泰山的雄伟神奇,又融入了个人对历史、神仙、民生的多重思考。诗人用"帝王仪仗""乘龙神灵"等华丽比喻写山势,用"荒芜古道""旱灾忧思"增添厚重感,最后以钟声收尾,留下悠长余韵,让读者仿佛也跟着经历了一场震撼又略带惆怅的泰山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