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君任见示后周西岳华山碑且索赋诗①
方君好古人共知,探讨金石忘饥疲。
炎晖堪畏早过我,手示宇文西岳碑。
非狐非貉本篡窃,明月坠后魏祚移。
天和之际主英毅,关中形胜邦家基。
素祇首重豫州镇,严恭祀事无敢嬉。
文先归美亦有体,谄晋公护殊可嗤。
礼乐应自天子出,奈何冢宰侈其词⑴。
使非含仁(殿名)平内难,神器不待杨氏窥。
题云万纽于瑾撰,系出唐裔赐姓为。
当年代族九十九,此其一耳居山陲⑵。
典午推寅世递嬗,因生胙土纷难追。
文渊隶书兼籀篆,奉敕称字固大痴。
裴回更忆达奚武,请雨华岳刚同时。
攀藤直上玉女顶,白衣见梦甘霖施。
于今江介方苦旱,安得长吏虔如斯。
为君赋此已夏杪,客窗怅望凉飔吹。
炎晖堪畏早过我,手示宇文西岳碑。
非狐非貉本篡窃,明月坠后魏祚移。
天和之际主英毅,关中形胜邦家基。
素祇首重豫州镇,严恭祀事无敢嬉。
文先归美亦有体,谄晋公护殊可嗤。
礼乐应自天子出,奈何冢宰侈其词⑴。
使非含仁(殿名)平内难,神器不待杨氏窥。
题云万纽于瑾撰,系出唐裔赐姓为。
当年代族九十九,此其一耳居山陲⑵。
典午推寅世递嬗,因生胙土纷难追。
文渊隶书兼籀篆,奉敕称字固大痴。
裴回更忆达奚武,请雨华岳刚同时。
攀藤直上玉女顶,白衣见梦甘霖施。
于今江介方苦旱,安得长吏虔如斯。
为君赋此已夏杪,客窗怅望凉飔吹。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朋友方君任给作者看了一块后周时期的华山碑文,并请他写诗点评。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开头到"谄晋公护殊可嗤"):
诗人先夸方君是个真正的文化人,大热天跑来就为了讨论这块古碑。这块碑是北周宇文氏政权立的,诗人认为宇文家得位不正("非狐非貉本篡窃"),就像月亮坠落般取代了北魏。但北周武帝还算英明,知道华山在军事上的重要性,所以认真搞祭祀活动。不过碑文里拍权臣宇文护马屁的内容,让诗人觉得很可笑。
第二部分("礼乐应自天子出"到"此其一耳居山陲"):
这里继续吐槽碑文内容有问题——国家礼制应该由皇帝决定,但碑文里把宰相写得像皇帝一样威风。诗人说要不是武帝后来除掉权臣,皇位也轮不到后来的杨坚(隋朝开国皇帝)。接着介绍碑文作者于瑾,说他是唐朝后裔,祖上因功被赐姓"万纽于",属于少数民族大姓之一。
第三部分("典午推寅世递嬗"到最后):
诗人欣赏碑文的书法,既有隶书又有古篆,但觉得落款用"奉敕称字"显得太做作。然后联想到同时期将军达奚武在华山求雨的故事,说现在江南正闹旱灾,真希望官员都能像达奚武那样诚心为民。最后点明写作时间是夏末,在客居的窗前迎着凉风写下这些感慨。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把枯燥的碑文考证写得生动有趣,像在和朋友聊天
2. 敢于批评历史人物,说宇文家得位不正、碑文拍马屁
3. 由古碑联想到现实旱灾,体现知识分子的社会关怀
4. 语言直白但内涵深刻,比如用"月亮坠落"比喻朝代更替,用"大痴"批评虚伪做作
通过一块古碑,诗人既展现了历史见解,又表达了对现实的关切,这种借古讽今的写法很有智慧。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