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夔笙拓江总碑残字,半塘得之,因为秋窗忆远图徵题

白头江令还家,吴天极目迷残照。
归心何处,桐阴井识,柳前门到。
家国苍凉,人天悲愤,江山凭吊。
付残碑翠墨,坏人千里,图画里,西风悄。
太息骚人潦倒。
总一例雨啼烟啸。
暮年词赋,暮秋行旅,昔愁今抱。
如此江山,数行雁落,一钩月皎。
感余怀天末,芳馨脉脉,引幽兰操(时久未得仲韬消息。)。

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的是两位朋友通过一块残碑引发的感慨,充满了对家国、人生的深沉思考。

上片从"白头江令还家"开始,用江总(南朝文人)晚年回乡的典故,带出一种苍凉感。词人望着吴地天空的残阳,思绪飘向远方。"桐阴井识,柳前门到"用简练的意象勾勒出故乡风物。随后情绪转为沉重,"家国苍凉"三句直抒胸臆,把个人乡愁升华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残碑拓片成了连接远方友人的纽带,画面定格在西风萧瑟的秋景中。

下片转向对文人命运的叹息。"骚人潦倒"点明知识分子共同的困境,用"雨啼烟啸"的意象渲染悲凉氛围。"暮年词赋"三句形成巧妙呼应,将人生暮年与暮秋景色、古今愁绪融为一体。接着用大雁南飞、新月如钩的典型秋景,营造空阔寂寥的意境。结尾处笔锋一转,在忧伤中透出温情,通过"幽兰操"(古琴曲,喻高洁)的意象,表达对友人仲韬的牵挂,让全词在悲凉中保留一丝温暖的期待。

全词最动人的是把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自然融合。残碑、秋景不仅是实物描写,更成为承载历史记忆和人生感慨的载体。语言凝练但意境开阔,在萧瑟秋景中寄托着对友情的珍视,展现了文人面对乱世时特有的忧患意识与精神坚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