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康公挽词三首
阀阅元高世,功名自发身。
堂堂揖真相,矫矫出稠人。
许国心先定,轻财物自亲。
传经比韦氏,世世得良臣。
耆年时一二,新第阙西南。
好客心终在,忘怀日纵谈。
规模人共记,风味我犹谙。
谁是羊昙首,回车意不堪。
师旷闻弦日,相如作赋年。
虽惭众人后,贪值主文贤。
北道初闻召,南江正远迁。
平生阙亲近,遗恨属新阡。
堂堂揖真相,矫矫出稠人。
许国心先定,轻财物自亲。
传经比韦氏,世世得良臣。
耆年时一二,新第阙西南。
好客心终在,忘怀日纵谈。
规模人共记,风味我犹谙。
谁是羊昙首,回车意不堪。
师旷闻弦日,相如作赋年。
虽惭众人后,贪值主文贤。
北道初闻召,南江正远迁。
平生阙亲近,遗恨属新阡。
现代解析
《韩康公挽词三首》是苏轼为悼念北宋名臣韩绛(谥号康公)所作的三首挽诗。我们用现代视角来解析其中的情感与内涵:
第一首:人生成就篇
开篇用"阀阅元高世"(世代显赫)点明韩绛出身名门,但强调他的功名是靠真本事获得的。"堂堂揖真相"描写他仪表堂堂又真诚待人的形象,"矫矫出稠人"突出他在人群中鹤立鸡群的风采。后四句写他心系国家、不重钱财的品质,像汉代韦氏家族那样通过传承经学培养出一代代良臣,暗示韩绛家族也是人才辈出。
第二首:晚年生活篇
"耆年时一二"指韩绛晚年偶尔与友人相聚,"新第阙西南"写他新建宅院却少了西南方位的建筑(可能暗喻人生缺憾)。中间四句生动刻画他热情好客、畅谈忘忧的性格,以及他为人处世的格局令人难忘。结尾用"羊昙哭谢安"的典故(东晋羊昙因悼念谢安不忍经过其故居),表达苏轼对韩绛离世的悲痛。
第三首:政治际遇篇
用"师旷听琴"(盲乐师辨音)和"相如作赋"(司马相如的文采)比喻韩绛的才华。虽然韩绛自谦才能不如前人,但幸运遇到赏识他的明君。后四句写他生前被召入朝又外放的仕途经历,最后"遗恨属新阡"(新坟带着遗憾)道出诗人对未能多亲近这位长者的惋惜。
全诗亮点:
1. 用"稠人中鹤立""畅谈忘忧"等鲜活画面替代抽象赞美
2. 通过宅院方位、日常待客等细节展现人物性格
3. 巧妙运用韦氏、羊昙等典故,让赞美更含蓄深刻
4. 最后落在"未能多亲近"的遗憾上,比直接歌颂更打动人心
苏轼没有堆砌华丽辞藻,而是用朋友视角记录韩绛的为官为人之道,在平实叙述中自然流露敬重与哀思,这种"平凡中见伟大"的写法正是宋诗的魅力所在。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