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碧血 其一

兵车彻夜如雷吼,三车径向湖滨走。
瘦马含枚别古城,霜蹄踏石石作声。
衰柳抱微月,清光生嫩寒。
壮士怀忠心,临风忘衣单。
腰悬短剑一尺许,剑锋触鞘各自语。
野犬惊吠篱落间,昂首注视目如炬。
行经茅亭畔,永夜何凄其!
山翁尘梦醒,睡眼撑迷离。
启扉独瞻望,长揖前致辞:“借问行役人,此去将何之?
曷留蓬荜中,品茗谈移时”。
官兵答曰“可”,纷坐无一遗。
山翁挈瓦壶,小儿灼明火。
清涕悬鼻端,欲试终未果。
火裂泉渐沸,泉沸茶乃香。
分暖各一斟,新暖生离肠。
堆面笑可掬,拱手谢未遑。
扬袂一为别,前路浑茫茫。
山翁凝睇久,无语自太息。
携儿入闭关,断梦续不得。
欹枕拾闲愁,愁多压满腹。
星繁天未明,荒鸡唱茅屋。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队士兵深夜行军途中的场景,通过生动的细节展现了战乱年代的艰辛与人情冷暖。

开篇用"兵车如雷""瘦马踏石"等声音描写,立刻营造出紧张压抑的行军氛围。士兵们默默赶路,连马都咬着枚(古代行军时让马衔的木棍)不敢出声,只有马蹄踏石的声响回荡在寒夜中。

中间部分出现一位被惊醒的山村老人,他好心邀请士兵们喝茶休息。这个温馨插曲写得特别真实:老人提着瓦壶,小孩生火烧水,士兵们围坐喝茶的画面充满生活气息。连小孩"清涕悬鼻端"的细节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但短暂的温暖后,士兵们又要踏上征程。结尾处老人凝望的背影、续不上的断梦、压满腹的愁绪,与开篇的紧张行军形成呼应。最后"星繁天未明,荒鸡唱茅屋"的黎明景象,暗示着新一天的奔波又要开始。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乱世中的温情"——素不相识的老人给士兵送茶取暖,士兵们礼貌道谢的场面,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显得尤为珍贵。诗人没有直接写战争残酷,而是通过这样一个夜行遇茶的小故事,让读者感受到普通人在乱世中互相取暖的善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