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武成王传

子牙猎渭水,叶梦为帝师。
望重名益崇,太公俟子来。
殷授太阿柄,兴王阐鸿基。
一怒天下安,熊罴实佐之。
如何上古书,誓命无一辞。
圣道薄武功,用变当天时。
穷兵非得已,凶术尚谁咨。
黄帝革不享,扬威树旄旗。
尧民服四罪,干戈寖已隳。
孔圣鄙军旅,尚力德已衰。
脩德保宗社,教民战无违。
熙熙安耕凿,此道宁可期。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姜子牙(武成王)的故事为引子,探讨了武力与德治的辩证关系,语言平实但内涵深刻。

前半部分(前八句)讲姜子牙的传奇:他在渭水钓鱼等待明君,最终被周文王发现并重用,成为帝王之师。手握大权后,他辅佐周武王建立周朝,用武力平定天下,猛将如熊罴般为他效力。这里突出姜子牙"以武安邦"的功绩。

后半部分(后十句)笔锋一转,提出疑问:为什么古代圣王的典籍很少强调武力?因为儒家推崇"德治"高于"武功",用兵是迫不得已的手段。诗人举例说,黄帝、尧舜时代靠德行就能让百姓归顺,连孔子都鄙视穷兵黩武。但现实是——光有道德不够,必须教百姓保家卫国("教民战无违"),才能让人民安心耕种生活。

核心矛盾:诗人既向往尧舜时代不用武力的理想社会,又清醒认识到现实中必须备战才能守护和平。最后两句"熙熙安耕凿,此道宁可期"尤其耐人寻味——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景,终究需要武力作为后盾才能实现。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用历史故事引出永恒命题:治国不能空谈道德,也不能迷信武力,关键在平衡。就像今天说的"能战方能止战",与诗人"教民战无违"的思想一脉相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