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回归田园生活的喜悦和超脱心境,语言平实却充满画面感。
前两句写朋友重新拥有了自己的茅草小屋和一方小院。"诛茅地"就是清理杂草建房子的地方,"一亩宫"形容小而精致的院落,透露出主人对简朴生活的满足。
中间四句用对比手法展现心境变化:身体像山里的桂花树一样自然老去,内心却像空荡的草堂般轻松自在。过去像咬钩的鱼般被世俗牵绊,如今像出笼的仙鹤重获自由。这里"岩桂老"既写实景又暗喻高洁品格,"鹤出笼"的比喻尤其生动,把摆脱束缚的畅快感写得跃然纸上。
最后两句诗人忍不住表达向往:我在嵩山颍水边的草屋,也想和你一样过打柴喝酒的闲适生活。"狎樵瓮"这个细节很有意思,亲近樵夫、把玩酒瓮,把隐士日常写得充满烟火气。
全诗妙在把归隐生活写得毫不枯燥:有桂花飘香、鹤舞晴空的自然之美,也有把酒言欢的人情之乐。通过鱼与鹤、笼与堂的对比,让人真切感受到放下名利后的心灵自由。诗人没有刻意说理,但那种"做减法"的生活智慧已融入每个生活场景中。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