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界寺阁遇两蜀僧

南朝宫阙悉榛荆,尚有栴檀阁未倾。
坐看青山围建业,来从赤脚下桐城。
残英偶尔馀春色,布谷泠然早夏声。
万里峨眉僧接䣛,小窗深泼夕阳明。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天界寺阁偶遇两位来自四川的僧人时的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物与人文遗迹的对比,传递出时光流转、世事变迁的深沉感慨。

开篇"南朝宫阙悉榛荆"用杂草丛生的废墟景象,暗示昔日繁华的南朝宫殿早已湮灭。而"栴檀阁未倾"则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佛寺建筑的顽强生命力。这两句通过对比,暗含对历史兴衰的思考。

中间四句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江南初夏图景:诗人静坐青山环抱的建业城(今南京),偶遇赤脚云游的蜀地僧人。暮春残花与初夏布谷鸟鸣交织,既点明时节变换,又以声音(布谷鸣叫)强化了空灵幽静的禅意。

最后两句尤为精彩:来自万里之外峨眉山的僧人与诗人促膝长谈,小窗内夕阳的余晖泼洒而下。"泼"字用得极妙,把静止的阳光写得如液体般流动,既照亮了僧人的面容,也象征着佛法的智慧光明。这个温暖明亮的结尾,与前文的历史沧桑感形成情绪上的升华。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种"偶然相遇的禅意"——在历史废墟与自然永恒之间,在春去夏来的时节交替中,两个异乡人的相逢被夕阳定格成永恒。诗人没有直接说理,而是通过青山、鸟鸣、赤脚、夕阳这些具体意象,让读者自己体会其中的人生感悟。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