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对一位叫郑盘石的文人朋友的赞美和期待。
前两句夸郑盘石文采飞扬,说他写的文章像花朵一样美丽,连做梦都能梦到。这里用"笔花"比喻优美的文字,说明郑盘石很有才华。
中间四句用了两个典故:一是"鹢飞宋土",说像郑盘石这样的人才在宋朝都很难出头;二是"骏市燕台",暗指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的故事,说现在很难分辨谁是真正的人才。这两句其实是感叹当时社会埋没人才。接着说他虽然给朝廷提过很多建议(三策),但都累了,最后选择回乡教书(一经归拥绛纱春),"绛纱"指教书用的红色帷幕。
最后两句是美好祝愿:明年科举考试时,你教的学生一定能考中功名(贤书献),到时候庆功宴上(松溪席上宾),你作为老师一定会被奉为上宾。这里的"梓里"指故乡,"松溪"可能是郑盘石教书的地方。
全诗通过赞美朋友的才华、感叹人才被埋没、最后寄予美好期望,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之间惺惺相惜的情谊。虽然有些怀才不遇的感慨,但整体基调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最后对教育成果的期待,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