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华四首 其一 木芙蓉

红芳晓露浓,绿树秋风冷。
共喜巧回春,不妨闲弄影。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木芙蓉的美丽景象,语言清新自然,充满生活气息。

前两句"红芳晓露浓,绿树秋风冷"用鲜明的色彩对比勾勒出秋晨的画面:沾满晨露的红色芙蓉花鲜艳夺目,而周围的绿树已透着秋风的凉意。这里"红"与"绿"的撞色、"浓"与"冷"的对比,既突出了芙蓉的娇艳,又暗示了季节的转换。

后两句"共喜巧回春,不妨闲弄影"则赋予芙蓉人格化的魅力。诗人欣喜地发现,盛开的芙蓉仿佛让秋天重现了春天的生机,而花枝在风中摇曳的姿态,又像在悠闲地戏弄自己的影子。这种拟人手法让静态的景物顿时活泼起来,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观察和愉悦心情。

全诗短短二十字,却通过色彩、拟人等手法,将秋日芙蓉的娇艳、秋风的清爽、以及赏花人的闲适心情融为一体,让人感受到平凡生活中的诗意美。特别是"巧回春"的妙喻,把秋天的芙蓉比作春天的使者,既新颖又贴切,成为全诗的点睛之笔。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