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夜宿望海楼的所见所感,通过对比寺庙的宁静和官署的喧嚣,表达了作者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开头两句写诗人独自住在望海楼,夜深时感觉珍稀树木都带着寒意。这里用"冷"字既写实景温度,也暗示孤独心境。
中间四句生动描绘夜景:僧房已经关门,月亮刚从山岭升起。碧绿池水映着宝剑的寒光,寺庙建筑在星光下摇曳生影。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空灵静谧的佛寺夜景,尤其是"涵剑彩"和"摇星影"的描写,把静止的景物写得充满动感。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想起在官署宿舍里虚度光阴,白白错过了这样的美景。这里通过对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清净自然的喜爱。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没有刻意雕琢,却通过细腻的观察和对比手法,把夜景写得生动传神,更透露出诗人向往远离尘嚣的心境。最妙的是结尾的转折,让整首写景诗顿时有了更深的思想内涵。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