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浯溪摩崖碑

有客示我《摩崖碑》,一幅之广径丈围。
观者动色共叹赏,高文大字何瑰奇。
忆昔天宝禄山叛,长驱铁骑蹂京畿。
至尊仓皇出奔蜀,太子灵武誓六师。
祸乱方殷以权济,苟不帝制众志离。
乃践大位命诸将,收东西京不逾时。
奉迎还宫就尊养,尧禅舜让两得之。
漫叟夙推老文学,濡毫撰述《中兴碑》。
鲁公笔力有神助,大书深刻青山陲。
其后上皇在西内,张、李交煽思倾危。
奠定社稷诚大孝,何乃晚节晨昏亏?
碑铭当日纪盛事,惟有扬颂无微词。
题碑后者为涪翁,其诗未免多刺讥。
读书论世志未逮,摩挲古迹空嗟咨。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看到一块巨大的摩崖碑(刻在山崖上的石碑),碑文记载了唐朝安史之乱后唐肃宗平定叛乱、迎接父亲唐玄宗回宫的历史事件。整首诗可以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1. 石碑的震撼(开头部分)
诗人用"一张碑文像房子那么大"来形容石碑的壮观,大家都被碑上雄浑的书法和精彩的文章震撼到了。这里用夸张的比喻让读者感受到石碑的视觉冲击力。

2. 历史故事(中间部分)
诗人回忆了安史之乱时:
- 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
- 太子(肃宗)在灵武即位稳定军心
- 最终收复长安洛阳
- 把退位的玄宗接回宫中奉养
诗人认为肃宗即位是形势所迫("不用皇帝名义大家就散了"),最后结局很圆满,既平定了叛乱,又保全了父子之情("像尧舜禅让一样两全其美")。

3. 诗人的感慨(结尾部分)
诗人指出:
- 碑文作者(元结)和书法家(颜真卿)只歌颂了功绩
- 后来黄庭坚题诗时却批评肃宗对父亲不够孝顺
- 自己摸著古迹感叹:读历史容易,但要公正评价很难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超大石碑"这个具体形象引出历史思考,很有画面感
2. 把复杂的政治事件讲得通俗易懂(比如用"大家要散了"解释肃宗即位的必要性)
3. 最后提出深刻问题:历史记载总是赞美居多,但真相往往更复杂
4. 用"摸着古迹叹气"这个动作收尾,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

普通人读这首诗,既能感受到大唐由乱到治的惊心动魄,也能体会到诗人"历史很难说清"的复杂心情,就像我们今天看历史剧时既佩服英雄又觉得人物都有多面性的感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