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轩为李寅谷写秋成图赋一诗其上

负郭二顷田,太仓一囊粟。
二者竟谁可,烱烱念自蓄。
朝叩故人门,高堂散蒸溽。
忽惊秋景满,西成纷在目。
依依面场圃,暧暧见墟曲。
时稼久己登,新酒行可漉。
年丰无吠犬,岁晚休叱犊。
田父何所云,鸡黍同近局。
披图还太息,此是腹中欲(王俭语)。
颍上思薄田,杜陵觊微禄。
悠悠秉耒意,千载恒相属。
秋风有时起,归驾何当促。
借君风雅笔,洗此烦脑毒。
李侯金闺人,雅尚拔流俗。
平生高远性,常恐古人独。
田园不可期,山资几时足。
不如南山下,种豆及时熟。
傍舍生烟霏,连村入云木。
惟应寻二老,披草往来数。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文人理想中的田园生活,同时流露出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开头到"岁晚休叱犊")像一幅秋收图:诗人用"二顷田""一囊粟"的对比,表现普通人对温饱的朴素追求。接着用"叩门""高堂"等生活场景,带出金秋丰收的热闹画面——稻谷满场、新酒飘香,连看家的狗都闲得不用叫,老牛也能休息。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细节,让读者仿佛闻到稻香酒味。

第二部分("田父何所云"到"千载恒相属")是诗人的内心独白:他引用王俭、杜甫等古人的典故,说明渴望田园生活是文人千年不变的情结。就像现代人常说的"逃离北上广",古代文人也总幻想回归田园,但往往只是停留在幻想。

第三部分(最后段落)回归现实:诗人承认自己像朋友李寅谷这样的官员,虽然向往"种豆南山"的陶渊明式生活,但终究难以实现。最后"寻二老"的设想,更像是一种精神慰藉,透露出知识分子在仕途与隐逸之间的永恒矛盾。

全诗的魅力在于:它用"新酒""吠犬"等鲜活意象让田园梦具体可感,又通过古今对比揭示这种梦想的虚幻性。就像现代人刷着李子柒视频向往乡村,实则难以割舍城市便利,诗中那种"想要却得不到"的惆怅,至今仍能引发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