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法华寺西亭暂住时的所见所感,充满怀古幽思和人生感悟。
前两句用白描手法写实:带着简单行李在西亭住了三十天,躺着欣赏唐代碑刻怎么看都看不够。这里的"襆被"就是打铺盖卷的意思,说明住得很简朴。"卧对唐碑"这个动作特别生动,让人仿佛看到作者悠闲地躺着观摩古物的画面。
中间两句突然转入意境描写:重重宫门锁住了夕阳天光,这景象就像当年这里万竿翠竹摇曳的模样。这里用"锁断夕阳"的压抑感,对比记忆中竹林摇曳的自由灵动,暗示时光流逝带来的变化。就像我们翻老照片时,会突然觉得眼前的景物和记忆中的样子对不上号。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只有穿过荆棘对着愚溪(指柳宗元贬谪地),才能看清西亭真正的样子。这里用"彻棘"比喻人生困境,"愚潇"暗指柳宗元,表达的是历经磨难后才能看清事物本质的哲理。就像我们常说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全诗妙在把住宿体验、景物描写和人生感悟自然融合。从看碑到怀古,再到悟道,就像带着读者完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之旅。最打动人的是那种"物是人非"的怅惘,以及"苦难见真章"的豁达,这些都是普通人也能共鸣的情感。
项安世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