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送周都官

水上朱楼画角鸣,濛濛雨里榜舟轻。
未逢甫里先生谒,多见吴兴太守迎。
荷叶半黄莲子老,霜苞微绿橘林明。
十年不到风烟改,君去将诗与昼⑴评。

现代解析

《重送周都官》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秋景图,同时融入了送别友人的情感。下面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解析:

1. 前两句写送别场景
诗人在水边的红色小楼上,听到画角(古代乐器)的声音。细雨朦胧中,友人的小船轻轻划走。这里用"朱楼""画角"点出送别的雅致氛围,"濛濛雨"和"轻"字则让离别显得温柔而不沉重。

2. 中间四句巧用对比
- 先通过"未逢""多见"的对比,暗示友人(周都官)像古代名士陆龟蒙(甫里先生)一样清高,但现实中更多遇到的是热情迎接他的地方官员。
- 再用"荷叶半黄"和"霜苞微绿"的秋景对比:荷叶枯黄莲子成熟,橘子林却还带着霜后的绿意。这些细节既点明秋天时令,又暗含人生成熟与生机并存的哲理。

3. 最后两句抒发感慨
诗人说十年未至,风景已变,叮嘱友人:把你的诗带给另一位文人(昼公)品评吧!这里"风烟改"既指自然变化,也暗含人世变迁;而"将诗与昼评"则体现了文人之间以诗会友的雅趣。

全诗亮点
- 画面感极强:红楼、细雨、小舟、黄荷、绿橘组成色彩鲜明的江南水墨画。
- 情感含蓄:没有直接写不舍,但通过景物和典故,流露出对友人才华的欣赏和别后的牵挂。
- 生活哲理:用植物枯荣暗喻人生阶段,显得意味深长。

就像用文字拍了一段短视频:先给送别镜头,再扫过秋日荷塘橘林,最后定格在"记得分享你的新诗"的叮嘱上,清新又余韵悠长。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