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好的,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分析,希望能够帮助您理解:
《德洪汝中方卜书院盛称天真之奇并寄及之》是一首富有意象和韵味的诗。
首句“不踏天真路,依稀二十年”,表达了诗人长时间未走天真之路,仿佛已经远离了纯真的自我二十多年。这里的“天真”,可以理解为自然、纯真、本真的状态或道路。诗人可能因生活或其他原因,长时间未能在天真之路上行走。现在诗人看到德洪汝中的卜书院,才想起自己已经离开这条道路很久了。这是对人生阶段的反思和自我觉察。
接下来的句子“石门深竹径,苍峡泻云泉”,描绘了卜书院的自然环境。诗人用“石门”、“深竹径”、“苍峡”等词语描绘出幽静的环境,而“泻云泉”则表现出自然之水的动态美。这样的环境对于追求天真、本真的人来说是一个理想的场所。
然后,“泮壁环胥海,龟畴见宋田”,描绘了书院的建筑和周围的景象。“泮壁”可能指的是书院的墙壁,“环胥海”可能是指环绕书院的景象如海一般广阔。“龟畴见宋田”则可能是在描述书院周围的田地,可能是在宋朝时期就已存在的田地。这些描述展示了书院的深厚历史和宁静的环境。
最后一句“文明原有象,卜筑岂无缘”,诗人表达了对文明的看法。这里的“文明有象”,可以理解为文明是有形象、有象征的。“卜筑岂无缘”,则表达了诗人对在这里学习、建造书院的决定并非偶然,而是有深厚缘分。这也反映了诗人对天真、本真追求的坚定决心。
总的来说,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德洪汝中的卜书院的感受和对天真的追求。诗人通过描绘书院的环境和建筑,表达了自己对天真、本真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诗人也反思了自己长时间未走天真之路,表达了对人生的深深思考。
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