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探得南字

谪宦情牢落,穷通理更谙。
读书閒不废,事道古何惭。
昔喜邻州守,尝陪后乘骖。
西湖游未厌,北海饮方酣。
蹑屐登云峤,扪萝访竹庵。
鹭涛千顷雪,鹫岭万堆蓝。
姤遇时难一,睽离岁忽三。
陪京方接畛,归省会同参。
士子文宗愈,朝廷礼问聃。
好留君左右,俄领郡东南。
岁旱钱仍贵,民饥命不堪。
下车宽赋役,露冕训田蚕。
画舸乘春别,新书卜日覃。
牙旗风发发,瑞节虎眈眈。
龙凤吴王国,烟霞古佛龛。
荷香轻泛浦,桂子静飘岚。
草泽行吟苦,兰陔奉养甘。
子文无愠色,夷甫足清谈。
物外冥天籁,樽前据石楠。
惟应怜旧尹,渔钓负江潭。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离去的不舍和祝福。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分析:

1. 谪宦情牢落:这里的“谪宦”指的是被贬谪的官员,而“情牢落”则形容作者的心情沉重、忧郁。这一句反映了作者对友人即将离开的深深不舍。

2. 穷通理更谙: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仕途是升迁还是降职,道理都是相通的,作者对此已经非常熟悉了。这表现出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3. 读书闲不废:尽管面临离别,但作者仍然坚持读书,没有放弃自己的学问和修养。这体现了作者的勤奋和自律。

4. 事道古何惭:这句话的意思是,遵循道德原则并不感到羞愧,即使面对困境也不改变初心。这表达了作者坚守道义的决心。

5. 昔喜邻州守:作者过去喜欢与邻居州的太守交往,这说明他曾经有广泛的人脉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6. 西湖游未厌:西湖是杭州的著名景点,作者在这里游玩并没有感到厌倦,这表明他对这个地方有着深厚的感情。

7. 北海饮方酣:北海是北海道,这里可能是在描述作者饮酒畅快的情景。这表现了作者豪放的性格。

8. 蹑屐登云峤:蹑屐登山,形容作者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体现了作者的坚韧和毅力。

9. 扪萝访竹庵:扪萝是指攀爬藤蔓,访问竹林中的小庵,这描绘了一幅宁静、清幽的画面,也暗示了作者追求内心平静的愿望。

10. 鹭涛千顷雪,鹫岭万堆蓝:这两句用生动的比喻描绘了自然景观的美丽,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11. 姤遇时难一,睽离岁忽三:这句话意味着每次遇到困难都是一次考验,而每年的分离又是一年的时间流逝。这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友情的珍视。

12. 陪京方接畛:陪京表示在京城中陪伴,方接畛表示刚刚开始接触,这可能意味着作者刚开始担任新职位或刚刚开始新的工作。

13. 归省会同参:归省表示回到家乡,会同表示与同僚一起,参表示参与讨论或商议。这可能意味着作者将回到家乡并参与一些事务。

14. 士子文宗愈,朝廷礼问聃:士子指的是学者或官员,文宗表示学识渊博,礼问表示受到尊重和礼遇。这两句赞扬了作者的学识和品德。

15. 好留君左右:好留表示希望留住对方在身边,君表示尊敬,左右表示身边的位置。这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关心和不舍。

16. 俄领郡东南:俄领表示不久之后,郡东南表示在东南方向担任官职。这可能意味着作者很快就要离开原来的职位去其他地方。

17. 岁旱钱仍贵,民饥命不堪:这两句反映了当地干旱导致物价上涨,百姓生活困苦,政府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这表达了作者对当地民生状况的关注和担忧。

18. 下车宽赋役,露冕训田蚕:下车表示开始处理政务,宽赋役表示减轻赋税徭役,露冕训田蚕表示亲自教导农民耕作。这可能意味着作者开始关注农业和农民的生活。

19. 画舸乘春别:画舸表示装饰华丽的船,乘春表示春天,别表示告别。这描绘了一幅春天里船只载着人们离别的场景。

20. 新书卜日覃:新书表示新写的书信,卜日表示占卜日期,覃表示广泛流传。这可能意味着作者的新书信将被广泛传播。

21. 牙旗风发发,瑞节虎眈眈:牙旗表示军队的标志,风发发表示旗帜迎风飘扬,瑞节虎眈眈表示老虎盯着猎物。这描绘了一幅军威凛然的景象。

22. 龙凤吴王国,烟霞古佛龛:龙凤表示祥瑞之物,吴国表示古代的国家名,烟霞古佛龛表示古老的佛塔。这描绘了一幅祥瑞之地的景象。

23. 荷香轻泛浦,桂子静飘岚:荷香表示荷花的香气,泛浦表示水波荡漾,桂子静飘岚表示桂花飘散在雾气中。这描绘了一幅清新宜人的画面。

24. 草泽行吟苦,兰陔奉养甘:草泽表示荒凉的地方,行吟表示边走边吟唱,奉养表示供养。这描绘了一幅艰辛劳作的场景。

25. 子文无愠色,夷甫足清谈:子文表示某人的名字,无愠色表示没有愤怒的表情,夷甫足清谈表示有足够的闲暇来谈论哲学。这描绘了一幅平和安详的画面。

26. 物外冥天籁,樽前据石楠:物外表示超脱世俗之外,冥天籁表示聆听自然的天籁之音,樽前据石楠表示坐在石头上聆听。这描绘了一幅远离尘世、聆听自然的声音的场景。

27. 惟应怜旧尹,渔钓负江潭:惟应表示应该,怜旧尹表示同情旧任官员,渔钓负江潭表示在江边的渔夫。这描绘了一幅渔民生活的宁静画面。

陈襄

(1017—1080)宋福州候官人,字述古,人称古灵先生。与陈烈、周希孟、郑穆友称“四先生”,倡理学。仁宗庆历二年进士。神宗朝为侍御史知杂事,论青苗法不便,出知陈州、杭州。后以枢密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兼侍读,判尚书都省。尝荐司马光、苏轼等三十三人。有《古灵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