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金山妙高台时的所见所感,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展现了壮阔的江景和深沉的思绪。
前两句直接点明登高望远的场景,"高台堪极目"说明这里视野极佳,"落景一登临"点出时间是傍晚,夕阳下的景色更显壮美。三四句用"众水"和"孤城"形成对比,金陵城的多条江河在此汇聚,而铁瓮城(镇江古称)孤独地矗立在暮色中,一多一少间显出城池的雄伟。
五六句转向细腻的景物描写:平缓的沙滩上大雁栖息,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让人联想到传说中的龙吟。这两句一动一静,既有视觉画面又有听觉想象,让整个场景生动立体。
最后两句突然转入抒情,诗人感叹见不到在此修禅的高僧,只留下自己面对茫茫江水的孤寂心情。这种从壮阔景色突然转到个人孤独感的写法,形成强烈反差,让读者更能体会作者登高时的复杂心绪。
全诗就像一幅水墨画,先用大笔勾勒山河轮廓,再用细笔点缀飞雁笛声,最后以空灵的留白收尾,让壮丽景色与寂寞心境相互映衬,展现出古代文人登高怀远的典型情感。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