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山过梅根

岸叶经秋坠晚枝,袅烟凌鬓促征期。
家从泽国谁能问,路在侯门自不知。
但恐老侵多病日,每忧忙过少年时。
可怜江上人堪笑,独倚残阳弄钓丝(同上卷八《杂著篇艺文》)。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天傍晚的旅途场景,充满了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开头两句写景:岸边的树叶在秋天凋落,晚风吹动枝条;袅袅炊烟仿佛催促着旅人加快赶路的脚步。这里用落叶和暮色营造出一种萧瑟、匆忙的氛围。

中间四句是诗人的内心独白:家乡在遥远的水乡,无人可以打听消息;前路在权贵之门,自己却茫然不知方向。他担忧年老多病时会更加艰难,又感叹年轻时总在忙碌中虚度光阴。这些句子流露出对漂泊生活的无奈,以及对时光流逝的焦虑。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江边垂钓的人看似悠闲可笑,实则反衬出诗人的奔波劳碌。残阳下的钓者与匆匆赶路的诗人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人生选择的差异——有人选择安逸,有人不得不奔波。

全诗通过秋景、旅途、衰老等意象,表达了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力感,以及对生活意义的思考。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容易让普通人联想到自己的经历,产生共鸣。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