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三日陶斋尚书集半山亭看雨

乍戢江海踪,耳犹沸歌吹。
矗矗屋角山,飞云荡吾意。
穿堞践广陌,笋舆逐鞍辔。
烛天黄白花,春风聚香气。
亭馆陂陀上,丛木飏旌旆。
拾级造绮筵,新荐江鲔味。
虬须恣啖嚼(坐有德意志二客。),欢呼互扬觯。
飒沓飞雨高,寒色乱空翠。
川原眩蠛蠓,摧顿万鸦翅。
尚书别有适,沾洒耕播地。
酒酣动古悲,斯人渺千岁。
用意喧腾初,馀待未来世。
余亦忝乡井,执拗不晓事。
频过映衣裳,欲下争墩泪。
晚磬散车骑,白牛得熟视。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在春日半山亭举办的雨中宴会,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和复杂的情感。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赴宴路上的热闹景象(前12句):
诗人用"耳犹沸歌吹"形容路上听到的热闹音乐声,用"飞云荡吾意"表现自己期待的心情。路上看到各种景物:屋角的山、街道上的车马、春风中摇曳的花朵,还有飘散的香气。这些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2. 宴会中的欢乐与突变(中间10句):
宴会设在半山亭,有美味的江鱼,还有两位德国客人("虬须恣啖嚼"指他们的大胡子)。大家举杯畅饮时,突然下起大雨("飒沓飞雨高"),雨势大得连飞鸟都乱了阵脚("摧顿万鸦翅")。这里用强烈的对比,从欢乐突然转到雨景的混乱。

3. 诗人的深沉感慨(最后10句):
在热闹中,诗人想到农耕的艰辛("沾洒耕播地"),产生古今之悲。他自嘲是个固执的乡下人("执拗不晓事"),看着雨水打湿衣裳,不禁流泪。最后以晚钟声中牛车的平凡景象作结,给人留下悠长的余韵。

艺术特色:
- 善用对比:欢乐宴会与突然大雨、热闹场面与个人感伤
- 画面感强:从声音(歌吹)、气味(香气)、视觉(飞雨)多角度描写
- 情感复杂:表面写宴会,实则表达对民生、古今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一场春日宴会的描写,展现了诗人从欢快到忧郁的心路历程,在热闹中见深沉,在平凡中显深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