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荒凉破败的冬日景象,同时透露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自身处境的无奈。
开头两句"积水千陂会,孤城一角存"用夸张的手法,写积水汇聚成无数池塘,孤城只剩下一角尚存,展现出一片水患肆虐后的凄凉景象。"鸟乌喧画霁,蛇虺喜冬温"则通过乌鸦聒噪、蛇虫活跃的反常现象,暗示这个冬天不太平,连动物都行为异常。
中间两句"地敻荒民屋,天高思国门"形成强烈对比:地上是百姓流离失所的破败房屋,而诗人却遥望高远的天空,思念着远方的国都。这里既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又暗含对朝廷的牵挂。
最后两句"楚优歌舞拙,何处强持樽"最为耐人寻味。诗人说自己这个楚地来的艺人(可能指自己)歌舞笨拙,却还要勉强举杯消愁。这里的"歌舞"可以理解为在乱世中勉强维持的生活状态,"持樽"则暗示借酒消愁的无奈。
全诗通过一系列鲜明的意象对比,将自然环境的反常、百姓生活的困苦、诗人内心的忧虑有机融合,在看似平静的描写中蕴含着深沉的家国情怀。特别是最后两句,以自嘲的口吻道出了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无力感,读来令人感慨。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