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兵行
朝见逃兵回,暮见逃兵回。
问尔回何为,未言心已摧。
粤西至此几千里,万马渴饮江水来。
时平位尊誇多金,粉饰太平成祸胎。
一朝旌旗黯无色,沙虫猿鹤纷可哀。
将军未有从天下,区区鞭策施驽骀。
归来聊复活妻子,免教骸骨委蒿莱。
我闻此语重叹息,汝辈畏死真奴才。
大汉讵无飞将在,父老群思为筑台。
问尔回何为,未言心已摧。
粤西至此几千里,万马渴饮江水来。
时平位尊誇多金,粉饰太平成祸胎。
一朝旌旗黯无色,沙虫猿鹤纷可哀。
将军未有从天下,区区鞭策施驽骀。
归来聊复活妻子,免教骸骨委蒿莱。
我闻此语重叹息,汝辈畏死真奴才。
大汉讵无飞将在,父老群思为筑台。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逃兵的视角,揭露了古代战争背后的残酷真相。全诗分为三个层次:
1. 逃兵的血泪控诉(前八句)
开头用"朝见""暮见"的重复句式,强烈表现逃兵成群结队逃亡的景象。通过对话形式,逃兵自述从广西(粤西)长途跋涉参战的艰辛,揭露将领们平时养尊处优、粉饰太平,战时却指挥无能的丑态。"沙虫猿鹤"的比喻生动展现战场尸横遍野的惨状。
2. 逃亡的无奈选择(中间四句)
逃兵直言不讳:将军们躲在后方指挥(未有从天下),却用鞭子驱赶普通士兵(驽骀指劣马)送死。他们逃亡只为养活家人(复活妻子),避免暴尸荒野(委蒿莱)。这些大白话道出底层士兵最朴实的生存诉求。
3. 诗人的矛盾叹息(最后四句)
诗人先怒斥逃兵"畏死真奴才",但随即转折:真正的责任在于朝廷没有良将(飞将指李广那样的名将)。最后"筑台"典故(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暗示:百姓渴望有能力的将领,而非苛责普通士兵。这种先贬后褒的写法,凸显了诗人对体制的批判远甚于对逃兵的责备。
全诗魅力在于:
- 用逃兵自述的叙事角度,比直接描写战争更震撼
- "渴饮江水""沙虫猿鹤"等意象极具画面感
- 通过底层士兵的遭遇,戳破"时平位尊"的虚假太平
- 结尾的转折深化主题,指出真正的祸根在统治阶层
这种为小人物发声、批判权贵祸国的作品,在今天依然能引发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