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子在夏夜独处的慵懒情态和幽怨心理,充满生活化的细腻美感。
前两句像特写镜头:女子退去红色外衣,汗水浸透轻纱,高高卷起蚊帐斜靠在床边。这里的"退红"暗示她刚结束歌舞表演或酒宴应酬,"蚊厨"是古代蚊帐的别称。通过汗湿的衣衫、卷起的蚊帐这些细节,生动勾勒出闷热夏夜的真实体感。
后两句转入心理描写:她眼里含着要掉不掉的泪珠,埋怨情郎粗暴折断了后院的花。这里的"珠不破"用得绝妙,既形容泪珠将落未落的样子,又暗喻她强忍委屈的倔强。"后庭花"既是实指被折的花枝,也隐喻女子自身——就像被随意攀折的花朵,暗示男子对她的不够珍惜。
全诗妙在"怨而不怒"的含蓄表达。女子没有直接控诉,而是通过"恨君瞋折"这样带着娇嗔的埋怨,通过眼泪欲坠不坠的细节,把恋爱中又爱又怨的微妙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用"香汗""娇泪"这些带着温度感的词汇,让一个鲜活生动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薛能
薛能(817-880年),字太拙,河东汾州(山西汾阳县)人。晚唐大臣,著名诗人。会昌六年,进士及第,补盩厔县尉。仕宦显达,历任三镇从事,累迁嘉州刺史、各部郎中、同州刺史、工部尚书,先后担任感化军、武宁军和忠武军节度使。广明元年,为许州大将周岌所逐,全家遇害。癖于作诗,称赞“诗古赋纵横,令人畏后生”。著有《薛能诗集》十卷、《繁城集》一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