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君用东坡玉堂观郭熙画诗韵题江山王君平远楼黄子京携至求同作

有客有客心地閒,楼外青林林外山。
风烟出没美无度,依约图画有无间。
眼随白鸟去边远,一声渔唱江村晚。
此时谁会倚栏心,云出不知何处巘。
岁寒松柏饱风霜,肯逐桃李争春阳。
安得共卧百尺楼,为挹江濑吞山光。
当年影过八砖日,坡仙想像频搔发。
无言细玩郭熙画,应思老去寻泉石(自注:坡词我方老去寻泉石。)。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心境悠闲的客人,在楼上远眺山水美景时的所见所感。全诗通过生动的画面感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自然之美和超脱世俗的向往。

开头四句写客人登楼远望:楼外是青翠的树林,树林外是连绵的青山。云雾缭绕的美景如同画卷般若隐若现,分不清是真实还是画作。这里用"美无度"形容风景美得无法衡量,"有无间"则突出了虚实交融的意境。

中间四句用动态描写增强画面感:目光追随着远飞的白鸟,耳边传来江村傍晚的渔歌。这时谁能体会倚栏远眺的心情?只见云雾从不知名的山间升起。通过视觉(白鸟)、听觉(渔唱)和想象(云出山巘),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

接下来四句表达人生志趣:松柏经历风霜依然挺立,不屑与桃李争艳。诗人渴望与友人共卧高楼,饱览江波山色。这里用"松柏"象征坚贞品格,"桃李"暗喻世俗繁华,表明诗人追求超脱的生活态度。

最后四句联想到苏东坡:回忆当年苏东坡在翰林院值班时("八砖日"指翰林院典故),也曾对着郭熙的山水画浮想联翩。诗人默默欣赏画作,想到自己年迈时也要像东坡那样归隐山水之间。结尾点明全诗主旨——对自然山水的向往和对闲适生活的追求。

全诗特色在于:
1. 画面感极强,从近处的楼台到远山飞鸟,如同展开一幅水墨长卷
2. 巧妙运用声音(渔唱)和动态(云出)打破静态画面,使景物活起来
3. 通过松柏与桃李的对比,表达不慕荣华的高洁志向
4. 结尾借苏东坡的典故,将个人情感升华为文人共通的山水情怀

陈文蔚

陈文蔚(约公元1210年前后在世)字才卿,上饶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嘉泰初前后在世。师事朱熹。尝举进士。庆元中,(1198)馆于朱熹家,课其诸孙。又讲读铅山。端平二年,(1235)都省言其所作尚书类编,有益治道,诏补迪功郎。学者称克斋先生。文蔚著有克斋集十七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