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荷叶从自然池塘被移植到华美玉池后的情景,通过对比展现其命运变化引发的愁思。
前四句写荷叶的移植与美丽:原本生长在普通池塘的荷叶,被移栽到精致的玉池中。晴天时,带着露珠的荷叶散发清香,翠绿的叶影在涟漪中摇曳。这里用"芳陂"和"玉池"的对比,暗示环境的变化。
后四句转折写秋日萧瑟:雨停后凉风骤起,夕阳余晖中烟雾朦胧。最后两句点明主旨:为什么看到江上秋景,会特别触动越地游子的哀愁?这里的"越人悲"既指地域性的乡愁,也暗含对荷叶被迫离开原生环境的同情。
全诗通过荷叶境遇的变迁,隐喻人生漂泊的无奈。最妙的是将植物移植与游子思乡联系起来,让普通的自然景物承载了深沉的情感。语言清新自然,画面由明媚转为苍凉,情感层层递进,最后落在人类共通的羁旅愁绪上,容易引发读者共鸣。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