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题止一堂》为题,核心围绕"止"的智慧展开,用平实的语言探讨人生境界。
前两句"艮不获其身,人无监流水"用两个比喻:山静止时反而看不清全貌,人站在流动的溪水边却看不到自己的倒影。这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过度执着于自我认知反而会迷失,刻意追求什么反而得不到真相。就像现代人总想用手机自拍,却可能失去了真实感受当下的能力。
后两句"畎亩义惓惓,时止非吾止"进一步升华:农民在田间勤劳耕作是出于本分("义"),真正的"停止"不是自己刻意为之,而是顺应时势的自然而然。就像成熟的稻谷自然低垂,这种"止"不是消极的停顿,而是生命节奏的智慧把握。
全诗精髓在于:最高境界的"止",不是强行控制或刻意为之,而是像大自然一样懂得何时行动、何时静待。这种智慧对现代人特别有启发——在快节奏生活中,我们需要学会辨别什么时候该奋力前行,什么时候该停下脚步沉淀自己。真正的停止不是懈怠,而是为了更好的前进,就像呼吸需要呼与吸的交替。
唐仲友
(1136—1188)宋婺州金华人,字与政,号说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进士,为西安主簿。三十年复中博学宏词科。历建康府学教授、秘书省正字。上万言书论时政,孝宗纳之,召除著作佐郎,出知信州、台州。治政理财颇有建树,为学多与朱熹相左。后为朱熹劾罢。归而益肆力于学,著述颇丰。有《六经解》、《诸史精义》、《帝王经世图谱》、《九经发题》、《陆宣公奏议解》、《天文详辨》、《地理详辨》、《愚书》、《说斋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