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月

百万苍生罹热恼,三年素女苦高寒。
清光若解知民瘼,留与人间夜夜看。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月亮作为切入点,表达了诗人对人间疾苦的深切关怀。

开头两句形成鲜明对比:“百万苍生”在酷热中煎熬,而月宫中的“素女”(嫦娥)却独自忍受着高寒孤寂。这里用“热恼”和“高寒”两种极端环境,暗指百姓的苦难与神仙的冷漠。

后两句是诗人的呼吁:如果月亮真的懂得人间的痛苦(“民瘼”),就该把清冷的月光永远留在夜晚,为百姓带来一丝慰藉。这里的“清光”不仅是月光,也象征希望和关怀。

全诗语言简洁,但情感深沉。诗人借月亮之口,委婉批评了上位者对民间苦难的漠视,同时寄托了对百姓的同情。月亮在这里既是自然景物,也是人间冷暖的见证者,让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陈宓

(1171—1230)宋兴化军莆田人,字师复,号复斋。陈定弟。少从朱熹学。历泉州南安盐税,知安溪县。宁宗嘉定七年,入监进奏院,上书言时弊,慷慨尽言。迁军器监簿,又上言指陈三弊。出知南康军,改南剑州,救灾济民,多有惠政。后以直秘阁主管崇禧观。有《论语注义问答》、《春秋三传抄》、《读通鉴纲目》、《唐史赘疣》等。

0